病毒性脑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揭秘长津湖背后的气象故事那年冬天,为 [复制链接]

1#

这个“十一档”,最让人期待的电影,莫过于《长津湖》!从在北京电影节超前点映起,这部影片的口碑就“炸”了!这部反映抗美援朝中长津湖之战的主旋律电影,片长达到分钟,但全程高燃!徐克、陈凯歌、林超贤三大导演联手,确是很显功力!

好的电影,一定取自好的选题!

长津湖之战,发生于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。在这场战役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,并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“路程最长的退却”。通过这次战役,朝鲜人民收复了“三八线”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,也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。

而在这场战役中

志愿军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

他们遭遇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

却依然藏身雪海伏击敌人

“冰雕连”的事迹

就出现在这场战役当中

那年为何如此寒冷?

长津湖战役背后

又有哪些气象故事?

1

当年究竟有多冷?

根据英军战场情报官的记录,年至年的冬天,朝鲜遭遇了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,靠近黄海的西海岸尤其寒冷,到了夜间更会气温骤降。

情报军官佩林斯曾测得-38.9℃的极端低温。他说:“朝鲜半岛的天气经常在雨夹雪、雪和晴天之间转换,可能是一开始是雨夹雪的天气,后来变成下雪天,然后天一下子就放晴了,但是放晴的天气可能更加寒冷。”

恶劣的天气导致志愿军的进攻不够流畅

在长津湖战役中,美国陆战一师第11炮兵营每天都要记录温度和风速,这是他们确定射击参数的重要依据。才刚刚11月初,下碣隅里的温度就达到-25℃,凌晨的最低温度达到了-35℃。

除了低温之外,盖马高原上凛冽寒风的风速达到了每小时40英里(约17.9米/秒),清晨的时候,空气中会有冰晶,在阳光下像钻石一样发光。但这样的“钻石”是致命的,它不但让人体感温度大幅下降,也让装备大量损坏。

到了11月下旬,气温更低了。一天清晨,美军陆战队队员波奇看到指挥所里的温度计显示的是-54℃。波奇退伍后上了大学,他才知道年是长津湖自年有温度记录以来最冷的一年。

志愿军某部日夜兼程向长津湖挺进

在这样的环境下,当时所谓“联合国军”的取暖设施、装备远胜过志愿军将士。尤以美军的待遇要好很多。他们不但有冬季防护服,还有取暖袋、保温帐篷,甚至有士兵说,躲在战壕里顿顿牛肉大餐,都吃腻了!

而在志愿军这边,入朝战士们所带冬衣相对单薄,吃的则是“土豆配雪球”。就是在这种不利条件下,他们抓住战机,打响了气壮山河又极其惨烈的长津湖之战!

长津湖之战不仅是与敌人的较量,更是以人类承受极限应对严寒的挑战。在这场战役中,志愿军冻伤人、冻死余人!

特别是,20军的一个连队为了完成伏击任务,避免生火取暖,在雪地里趴了6天6夜!当冲锋号吹响,他们中的很多人,再也没能站起身来!这支队伍,后来被人们誉为“冰雕连”!

长津湖战役作战经过要图。

2

什么原因导致极寒?

根据气象资料判断,年1月至年2月,发生了一次历时超12个月的、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。通常来说,拉尼娜事件发生时,北半球冬季容易出现极端寒冷事件。

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发生情况。

另一个原因,在于当年不仅雪大,风也大,加剧了极端低温的出现。美国老兵维德汉回忆说,年初,不仅朝鲜半岛普降大雪,从蒙古而来的寒潮还带来了极强的大风。因为风寒效应,人们感受的温度如零下六七十度一般!

另一方面,即使当年没有受到拉尼娜影响,长津湖本身也是容易出现极寒天气的地区。当地一般在10月下旬便会入冬,11月下旬可达-27℃。

为何长津湖会比纬度相近的北京冷得多?这要从地形、地貌和海陆位置说起。

从地貌上来看,长津湖位于盖马高原上,海拔较高,平均有多米!首先,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,每米气温要下降6℃左右。其次,高原蓄热能力差,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,热量容易随风散失掉;夜晚地面辐射降温,使得气温进一步下降。

从地形条件来看,盖马高原孤零零地矗立在朝鲜半岛东北部,四周没有高大的山脉阻挡,北面恰恰是黑龙江冲积形成的平原,南部是我国的三江平原,地势低洼,呈南北向分布,北部是敞开的鄂霍次克海,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寒潮南下,直冲盖马高原。

一般来说,河流谷地往往隔断山脉连续,成为水汽或风的通道。而黑龙江谷地也成为寒潮南下的通道。盖马高原虽然纬度位置不高,但处于风口之上,导致其冬季非常寒冷。

同时,寒潮爆发南下时,有西、中、东三条路径,而东北平原及朝鲜半岛正处于东部南下的通道上。盖马高原受蒙古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,风向偏转为东北风,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,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,受到盖马高原抬升,容易形成降雪。

从海陆位置来看,冬季日本海相对于陆地而言,水汽活跃。当寒潮爆发南下时,冷暖气团相遇也会形成降雪,所以盖马高原冬季常常出现较大的暴风雪。

因为冬季寒冷,至今,长津湖地区依旧人烟稀少,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一片荒凉之地。

3

志愿军没有气象保障吗?

当然不是!

彼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人民气象事业也处于萌芽阶段。但在年1月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成立了东北军区司令部气象管理处(简称东北军区气象处),随后,在长春开办了气象训练大队。

安东气象站年使用的气象记录簿。

抗美援朝开始后,许多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学生,怀着报国之志,毅然响应党中央“放下笔杆,拿起枪杆,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号召,弃笔从戎,从全国各地汇集到长春气象训练大队学习。

他们当中,有的来自东北三省,有的来自上海,有的来自福建。多名学员被分为3个中队,在经过不到一年的紧张学习培训后,他们被分配到各地,为志愿军提供气象保障。

辽东军区司令部气象科(安东气象站)年使用的天气预报单。

需要指出的是,“二次战役”期间,志愿军对可能出现的寒冷天气是有所准备的。但客观上,从华南抽调入朝的队伍,的确缺乏棉衣和御寒用品,以及冬季作战经验。不过,这支部队此前一直处在准备解放台湾岛的备战、整训状态,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很强。当时,战情紧急,时不我待,志愿军将士用意志力克服了极端天气的考验!

除了对战场天气的预判以外,当时,气象保障的另一重点,是服务共和国新成长的空军。

徐乃安、诸祖荣、李贵学等人先后被派往安东。当时,安东气象站归属辽东军区司令部,按营级单位配备,承担观测、通信、机要、填图、预报等业务。

为保障空军重要航线飞行,安东气象站观测员每天24小时观测、固定航空报每小时一次,危险报警随时发,有空战时发预约航危报,包含云、能见度、风向、风速等关系到飞行安全的气象要素资料。

虽然安东不是最前线,但同样是炮火连天。美军凭借空中优势,几乎天天进行侦察、偷袭、轰炸,有时一天好几次,就是在这样情况下,观测员都坚持出去观测,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和美机周旋,观测从未中断。

徐乃安年轻时的照片。

徐乃安回忆说:

“气象站旁边就有防空洞,遇到美军轰炸时,我们就钻进防空洞,把头探出洞口,伸着脖子观测;看到飞机离开,就快速从防空洞中跑出去开展观测,观测完再快速跑回来。”

当时,鸭绿江大桥是美军飞机轰炸重点。因此,观测站距离大桥越近,越有利于观测。于是安东气象站搬到靠近鸭绿江边六道沟一座二层小楼内。

“每到观测时,观测员都壮着胆飞奔到观测场。有时子弹‘嗖嗖’从头顶飞过。还有一次观测时天空烟雾弥漫、炮声隆隆,忽然一颗未爆炸的炸弹直落在观测员脚下一米远,地上砸个坑。”

到了夜间,观测难度更大,指挥部下令天黑室外一律严禁灯光,整个安东市一片漆黑。观测员就在手电筒上蒙一块黑布,刺个小眼,借着微弱灯光,完成各项观测项目。每一次及时准确的观测、发报,对分析敌机是否飞行、何时飞行、我军是否能抓住战机、掌握战势都至关重要。

徐乃安老人站在介绍自己事迹的展板前。

正当安东气象站的同伴冒着敌机轰炸观测时,在东北军区旅大气象台从事填图工作的席芷卿才17岁。为高效、快速完成工作,席芷卿练就了一项“特殊本领”,把两种颜色的铅笔捆在一只手上,可以快速转换。席芷卿回忆说:

“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,在自己手中节省一秒钟,就会为前方战场多赢得一秒钟。”

年1月5日,与席芷卿一起在大连中山团市委报名参军的同志合影(第二排右一为席芷卿)。

尽管当时工作环境十分艰苦,甚至要冒生命危险,但亲历抗美援朝气象保障的老同志在回忆时纷纷表示:

“那时我们很年轻,积极向上,以苦为荣,坚守岗位,体现了革命青年的雄心壮志”

气象部门余名同志

获得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

出国作战70周年”纪念章

他们响应国家号召

义无反顾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争中

踏上战火燃烧的土地

默默为战斗观云测天

在观影之余

也让我们回溯那段历史

致敬英雄

致敬最可爱的人

来源:中国气象报社

本文作者:崔国辉段昊书

资料来源:丹东发布.安东气象站丨在战火中成长

地理纵横.《跨过鸭绿江》中的长津湖,与北京纬度相当,为什么冬季这么冷?

陈光文.血战长津湖[j].知识就是力量,(2):60-63.

阿雷.钢铁“对话”长津湖[j].党史纵横,(8)-10.

冯德义.长津湖畔[j].铁军,(1):30-31.

周军.视死如归——鏖战长津湖[j].党史纵横,(12):18-21.

    

栏目主编:张武

    

本文作者:中国气象报社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